..

念晴思雨,一个普通的个人博客(已经重写)

[scode type=“yellow”]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scode]

这座城市的雨越下越大了。

一,是一切的开端

这座城市的雨越下越大了,拖着疲惫的身子,和滴水的伞,我走进了这趟沉闷的地铁。

地铁里的空气似乎已经很久没有更换过一般,伴着从天而降的水蒸汽,已经发生了糜烂。或者即使它真的已经完全更换了其中的空气,由于这座城市上方飘忽的黑云,整座城市的空气们都已经变质了。嘈杂声也因此在整趟列车里快速蔓延看来,似乎是竭力与这沉闷相呼应,只让人觉着胸口有一块大石压着。身上本来也不好受,毕竟是阴雨的天气,干燥的地方,难寻。

列车启动了,噪声不小,远方还传来轰隆声,这是雷电。两者都是电的噪音,自然地共振,让人肺腑里头觉着难过,心里面却真的能在这拥挤的人群之中感受一定的安全感。站台上的人是行色匆匆的,因为他们正在渴望前往下一个目的。但列车上的人往往是倦怠的,因为他们已经清楚,只要静静地站着或者坐着,他们一定能到达想去的目的地。

我看了看站台列表,要去的是终点站,时间还很长。再望望四周的人,也尽数低着头,要么刷手机,要么呼呼大睡。坐在当中,仿佛昂着头四处观察生活情态都已经成了一种冒犯。觉得这种冒犯有些过分了,便用脖子把头按下去,打开手机,准备从互联网上获取一些快餐。

RSS Source: 念思博客,有更新。

我的邮件客户端闪过这样一条消息。

话说,许多博客已经永远沉寂了呢。

二,是希望的果实

念思博客,全称念晴思雨的博客,听圈子里的老前辈们说,是从2012年就开始运行的一个中文独立博客。令人惊讶的是,在它刚开始出现在互联网主要搜索引擎上时,它的运行者只是一个普通的初二学生——念晴思雨,当然,这只是一个笔名。念晴思雨的真实姓名和性别,我并不清楚,所以姑且就按照中文写作的惯例,用“他”来称呼。他也从来没有向任何人透露过自己的社交渠道,哪怕是电子邮件地址都没有。

“列车已到达,呼啸路北,请要下车的乘客,从列车行驶方向左侧车门下车。We are now arriving at Racing Road North…”

我四处望了望,周围的人都无动于衷,看来这究竟还是一个冷门的小站。说是一趟地铁,这条线路更多的部分还是在地上。说它是轻轨,它运行的巨大载重又让人觉着,它还是更贴近一趟传统的地铁。小站则简陋得出奇,它看起来如同在轨道旁架了两个棚子。且这棚顶已经在漏水了,如果雨下得再大一些,甚至可能会把这个站点淹没。

列车门打开了,站台上没有屏蔽门,工作人员拿着最原始的小旗来与列车员沟通。

讲真的,念晴思雨,我以为这个笔名未免也太过俗气了些,好像很造作。一个普通的初二学生,哪来的那么多思思念念的凄惨感情?不过想到我自己的年纪,又好像很羞愧,毕竟这种青春的情感,倒也是很正常的。技术是很容易给人成就感的东西,学了点技术,到网络上来显摆显摆,也无可厚非。

但是今年是2023年。这是一个运行了11年的博客。

我看见另一边车门上也三三两两下来几个人,和我一样,手上都提着伞。棚顶的破洞又多了几个了,低矮的小站和周围的高楼这门一比,黯淡的感觉油然而生。有一个洞不知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漏了我一脸的水,坐了长时间的地铁,本应该是烦闷燥热的,这下却骤然清醒了。风一吹,甚至还有几分过于凉快。

时间还很早,我走到人行道,撑着伞,就默默站着。拿出手机,但却一直没有想好我到底要看些什么。

自打我开始对独立博客站感兴趣以来,这个个人博客站,从来都没有从大众视野里消失过。有一次它上面发的一篇环保倡议小说,甚至上了公众网站的热搜。自打这个博客站建立,据说,从来也没有中断过一次访问,最黯淡的一次,每个月也发两篇文章。十一年如此,从未断更。我还记得某群聊里的圈内前辈,跟我介绍这个网站时候是多么激动。他们有些已经立了自己的家庭,有了雄厚的存款,甚至都坚持不过一个普通的初中生。

文章里,都是些生活琐事。第一篇文章的时间写着,2012,一看就是孩童般幼稚的文风,读着那一行一句,似乎都能感受到跨越了时空的那种拥有了第一个独立博客的快乐。前几篇文章几乎是一天一发,或者一天两发,都是一些学校里的奇文逸事。文章多了,文笔也是越来越好,越来越沉稳。似乎还是超越时空的那张脸,已经有了一些青春的痕迹。也看得出来他生活习惯的变化:“说说”栏目里五六十字的小短文,发布的时间也更加晚了。从九点半,到十一点半。

从念晴思雨的博文里,不难一个普通而有梦想的中学生。他平凡地过好自己的每一天;他也有情绪失控的时候。在一篇文章里,他以近乎号哭的呼喊,控诉的是自己遭到同学们的排挤;另几篇又讲了他是怎么和家长起了争执,如何坚持下来,给这个网站争取了一天又一天的生存时间。又有几篇文章里,他讲述了同班同学和老师斗智斗勇的趣闻。什么上课偷偷吃点零食,看小说之类,也都蛮像初中生能作出来的事。好笑,又真实。

继续走罢,走过一所初中。向里望去,看起来设施都挺崭新,这应该是一所新学校。2012年的念晴思雨,大概也就是在这样的一所学校里,和其他所有人一样,平凡地活着。说不定彼时他就已经有了一个成为互联网上传奇人物之一的想象呢?

念晴思雨本人的真实身份,一直迷惑得让人好奇,但却找不到他在现实中存在的一点蛛丝马迹。关于校园生活的内容,他从来不配图。其他的摄影作品中,也不包含任何地标性建筑。在文章里清一色使用他的笔名,对自己的隐私有一种不属于他这个年龄可能会有的关照。要是我,可能早就傻傻地直接“实名上网”了。

他的学习成绩,估计也不错吧。2013年,中考结束那一天,他没有发文章,而是发了一篇“说说”,大概是感觉自己考得不错。随后是连续好十几天的没有更新。终于他又发了一篇文章,说自己得到分数了,考得很不错,可以上理想的高中……只是那篇文章的文字好像很凌乱,似乎写得很赶时间……

诶,等一下,为什么那篇文章我找不到了?

三,是共撰的故事

我感到潮湿的空气里,额头上,流下了一点又一点的水珠,也不知是空气的凝结的水汽,还是皮肤的汗液。

伞的边缘,原来是一滴一滴地往下滴水,后来点连成线,往下织水。再后来,已经变成了一块透明的布,让我感觉,自己不像是站在水里,而是站在一片下坠的海洋当中。

那篇说自己已经考上了心仪高中的文章,已经被删除了?我又点开了说说,那则说说还在。可我返回文章页面,文章确实已经不见了。

我看着手机页面上提示的404错误,感到沉思正在从四面八方涌过来。

在念晴思雨的那篇文章后,他很少再提及学校里的事了。或许是他更加沉稳了,不愿意再把和自己息息相关的校园生活分享给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他转而钻研技术,发表一些技术文章,作为高一高二的学生,学习一些技术也似乎不奇怪。调试程序遇到错误时,在搜索结果里,他所撰写的笔记或教程总能排在前排。同时也发表热点议题议论,冲上热搜榜的那篇《腐烂的风》,一篇号召环保的小说文,就是他成功从圈内名人,走向大众视野的文章。最近,他又在说说栏目里放出了自己工作的场所,当然敏感的信息都打了码——他已经在科技大企工作,拿着高薪,网站的服务器已经升级了好几代,甚至是自建的家庭数据中心,而不再租用云服务了。同时,还附上一张网站的截图,是日均访问量1543个独立访客的截图,还有一丝孩子气的炫耀。

“说说发自Windows 7, Chrome”

“说说发自Android, Chrome”

“说说发自GNU/Linux客户端,Firefox”

难道,只是因为他不愿意直视自己的黑历史吗?

四,他有一个梦

“你还记得十一年前的那个自杀的女孩吗?”

原本安静的车厢,沉寂到几乎是死亡的空气,突然被一个中年男子的浑厚口音打破了。他似乎是对自己身旁的另一位中年男人说的。他们似乎没有看到我,而周围的人有些已经阖了眼,在睡觉,还有一些带着耳机。如果现在他们要说些私话,倒也是很合情理的。这句话抛出来后,对方似乎并没有回答,但他一定听见了。因为在列车车轮与轨道的摩擦声中,我仿佛摇晃着,看见他点了点头。

“可惜了啊,再坚持几年,说不定就成技术骨干了。”

“列车已到达,呼啸路北,请要下车的乘客,从列车行驶方向左侧车门下车。We are now arriving at Racing Road North…”

我四处望了望,周围的人都无动于衷。看来这究竟还是一个小站。

这座城市最遥远的天边,已经裂开了一到大口子,那些阳光和空气,是不是正在万分着急地涌进,替换掉陈腐呢?

为什么,凭什么,一个和我同龄的人,有决心和能力把一个个人网站运行整整十一年,并至今保持活跃?这段时间里,互联网和现实都已经天翻地覆了。年少轻狂的炫耀,又怎么可能会长久呢?

而我记得,上个月,我还重新阅读了那篇中考放榜时满溢着喜悦的博文。如今,只剩下空空如也的页面未找到的提示。继续往下划,看到页尾的备案号,十二岁的人按理来说是无法备案网站的……

“备案日期:2018,备案主体:岭霞利叶集团”

可能只是快速备案一类的服务吧。但这和一篇文章的消失又有什么关系呢?

“你好,岭霞利叶集团,有什么可以帮到您的?”

念晴思雨,一个普通的个人博客

“小堾,我真的没想到,这么完美的一个项目,竟然会在一个和他同样年纪的人手上破绽。而且还是用这样一种简单的方式”

“不过,也是谢谢您了,能坚持这么久。”

“哪里,我还要谢谢你呢,既然你已经明白了,我觉着和她同样年纪的你最懂念司雨了,你也来帮帮忙吧。”

念晴思雨,本名已经无从考究,或者只是不愿透露。性别推测为女。二〇一二年开始运行念晴思雨的博客,以其监护人的身份备案运营网站。二〇一三年,她参加中考。同年七月的一天半夜,她从六楼阳台坠落,抢救无效于次日凌晨身亡。经过搜查,在其衣物口袋中,发现其遗嘱一张,提及“在我的博客里,我要永远活着”。经过更进一步调查,判定为自杀。

我调整了一下椅子,试图让自己舒服一点,但还是感觉鼻子有些酸。不知怎地,她的故事却让我想起了一部音乐,准确说是MV,《露露酱的自杀直播》。同其一样地,她是出于什么原因自杀,已经不重要了,但她们都希望,拥抱这个世界,或者至少,拥抱这个互联网的世界,并以此成为一个传奇。

当然啦,也有不一样的地方。不一样的是,歌曲里的主人公,直到歌曲发行那一天才为世人所知。而念晴思雨的博客,则是一直按照其原主人生的可能的人生路线,按部就班地进行下去。歌曲里,主人公在公众平台上的呐喊却被忽视,这就好比抛尸在闹市。而在念晴思雨,在她离去后,她被安葬在互联网的孤岛,却迎接了络绎不绝的访客。

“其实六月下旬,她以学业可能会很繁重为由,来拜托我们几个圈内的人帮忙照看她的博客。那时确实是2013年,博客里也我们就隔三差五往上面投一些技术转载类文章,然后给她做一做SEO。可是知道她的死讯后,我们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在做一件神圣的事。从帮人打理网站,到现在,我们正在共同编织一个故事,在故事里,逝去的人永远活着,永远幸福快乐,永远有喜有悲。”

岭霞利叶集团,前董事长念余清,是念司雨的父亲。在念司雨自杀案后,他的精神几乎崩溃了。有些人面对这种灾难,可以走出来——不过他不行。他愤怒,因为他认为自己不曾亏待过自己的生女。他又愧疚,他看到目击者拍的照片了。他的女儿并非是头着地,本该也能救的。他从利叶集团辞职后,又亲眼看到自己的妻子也因为不堪心理压力,最后一步步崩溃的过程。他最后选择隐藏,离开了旧有家庭的一切,尽管这是不负责的。

“很多人加入了我们,主要有两种人,一种,或者说只有一个人,是来赎罪的。其他人,则是来奉献的。”

“我们后来以“联合撰稿人”的名义来邀请大众参与到这个活动中。”

这时,我猛然看到,最新一篇文章的标题。“通知:第五次联合撰稿人招募已经开始!”。

加入项目的所有人都默不作声,然而,天下哪有不透风的墙?还是又很多计划外的人也知道了真相。之所以一切还像往常一样按部就班地运行,全是因为此时的念晴思雨,已经成了精神符号了。我现在想到,都还有点想要流泪:一个受尽挫折的学生,她其实,其实还没有离去,只是躲到了世界上一个幸福的角落,静静地念想着往常的晴天,思忖着现在从天上降下的滂沱大雨,或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在惬意之余,用一篇篇的博文,与这个灰暗的互联网沟通,传递她的明朗,她的期盼,以及她的美好和悲哀的回忆。

“我们相信,《腐烂的风》是一个转折。念晴思雨所能温暖的对象,已经空前的扩大了。她已经在更多人眼中活了起来,甚至,活得还要再精彩些!”

社会上很多专业人士,或者热心的人士,都参与进来了。他们都被要求要仔细研读2013年以前她所发布的每一篇文章的文风(后期,他们甚至使用NLP来模仿文风)。有些是专业的CS工作者,有些是心理辅导专家,还有一些是平凡的工人、读者。

“但你已经发现这一切了,小朋友,这说明接下来一切人都可能发现。我很震惊——但我也接着意识到,念晴思雨,她已经永远的逝去了。她不可能活着,我们也没有必要维持这一切的幻象了。之前我们的成员失误了几次,比如画蛇添足删文章,或者在说说里没有注意系统要保持一致,或者展现了超过一个初二学生应该有的隐私意识。而且人多了,也不如以前的目的纯洁了,很多人的虚荣心太重啦——这个幻象本身也早晚要破裂。”

“所以,我想问问你,一个同龄人……”

“如果你是她,你愿意为了更加真实的一份温暖,而承认,自己的离去吗?”

愿意吗?

©️ 2017-2023 Helim Lee, running on HeliNetTM 4Charges(PPNN) "LocalHost" Server.
“荷岭网居”中文名称不是受完全保护的商标。“荷岭”是一处地名,任何人皆可正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