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类艺术:新芽傲居枝头
“核类艺术”这一全新名词,是对同互联网一起发展的一类与计算机和电子化密切相关的艺术的统称。典型代表有如Happycore(音乐领域),Weirdcore, Dreamcore, Liminal Space(摄影领域),Backrooms(文学领域)等。它们一起,从各个方面,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为基石,构建了“核类艺术”这一艺术门类。
正如上面所叙,核类艺术既然是一个统称,那么彼此分支之间的差距理应是巨大的。现实中则确实如此:而当我们具体到一个单独的领域,譬如摄影领域,其中每一个门类之间也有着差异。但它们既然能够被统称为一门特定的艺术,肯定彼此之间存在着共同点。我以浅显的认识,在此探究一下核类艺术作为新兴艺术形式的优势,以及它的内涵。
新芽
核类艺术,无疑是典型的新兴的现代艺术。它依托着现代科学技术,比如合成器、数码摄像机以及互联网和计算机。这些新时代的独占,首先保证了这类艺术作为新芽,就能够获得充足而年轻的生命力,保持有相当强大的活力。
青年一代,就我自己也是个学生,感觉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确实更强。我身边就有很多对于核类艺术感兴趣的人,在网上,感兴趣的同龄人更是多得多了。像我现在运行的这种网站,这种独立博客,属于是“比较陈旧”的,同龄人就觉得不感兴趣——当然,这也有可能是因为长期的媒体渲染,使得他们觉得独立博客是一项高门槛的爱好,实则不然。总而言之,由于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大量年轻力量可以涌进来,核类艺术的新芽才能够在短时间内萌发。
圈子化
所谓圈子,本质上是一个不依靠任何强制力的类组织。它不制定什么必须遵守的规则,但是内部却真实存在着一种凝聚力。网络上,圈子的形成和现实中一些爱好群体比如各种协会和俱乐部的形成差不多,但缺少一个关键的步骤,那就是订立一套完整的、具有约束力的制度。而其表现却更接近现实中两三个人之间的友谊——但是由于网络只传递信息,罕有物质传递(网购这样的非人际交往性质的物质传递不算),这种“友谊”的下线被拉得很低。它可以不再依靠特别深厚的感情,因为并不需要有实际上的物质损失;而另一方面,它的人数也可以从两三个人上升到两三百人甚至千人,因为网络方便了多人之间信息的传递。圈子和友谊的唯一一个本质性区别在于,圈子完全依赖于共同爱好、愿景,而友谊可以自发地,出于不显著的原因而形成。
当然啦,无论是圈子,还是友谊,它们的形成都很复杂。我只是想要指出,圈子对内是存在一种拉力的,比起彼此都是陌生人,有一种彼此都是圈内人的认同感可以改善交流的效率,从而使一门事业依靠这种组织形式也快速发展起来。圈子内部成员彼此的情感,与他们对圈子外面人员的情感是不同的,而这种区别被有意放大。而另一方面,人把他认同放到了一个区域内,在区域内找到了归属和认同,对区域外的事物就可以产生斥力。这种排斥力——或者排外性,同对内的凝聚力相反,作用在对外的方面,因而使得突破重围地发展成为可能。
核类艺术,在其早期阶段,从围绕几个特定创作者的粉丝团进行演变,就可以逐渐形成这样的圈子。这当中大概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彼此也经过了争执。但总体地讲,迄今为止,几乎每一个核类艺术的分支都产生了圈子。而这是帮助核类艺术在早期成长的其外的一个关键元素。
虽说圈子比陌生人的自发创作要强一些,但它本质上还是靠着自觉形成的。它自然是不能和公司,或者兴趣爱好组织相媲美的,它的行事效率绝对是不能比上这些专门组织的。然而这也确保了它在总体宗旨不变的情况下能够保有一定的创造性,使得它可以成长为一门健全的艺术。
亲互联网
反复强调的是,核类艺术是建立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技术基础上的,而且一部分核类艺术建立这种基础的时期比互联网真正开始大规模被接受还要早,这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像HappyCore这种音乐艺术,其本身是建立在计算机合成器上的电子合成音乐。然而其创始时间(上个世纪90年代早期)可并不算互联网时间轴里的“现代”,这就导致它直接成为了互联网世界里的先来者——而互联网迄今为止都是谁来的早(当然不能太早,比如世界上最早的视频网站,由于建立的时候WEB标准还不支持播放在线视频,因此只能用BT配发视频,最后当然是倒闭了)谁居上,譬如Youtube. 对于艺术来说,谁先接入信息高速公路,谁就是互联网最先和最大的受益者,一样的。
而核类艺术本身就和计算机脱不开关系,是诞生在沃土上的,一成长就以互联网作为自己最主要的表现平台。相对之下,另一部分“传统艺术”还在努力突破被束之高阁的局面,离完全地在网络上向大众展现还有万里长征路要走。
2010年以后,核类艺术对互联网的亲近程度上升到新的高度。从以互联网作为宣传手段,已经俨然发展到了以互联网和计算机作为一套能够完成整个创作工作流程的艺术平台。电子合成音乐,核类艺术的主要部分,已经在利用了计算机软件。而Weirdcore利用了修图技术以及日渐成本低廉的数码照相。更胜一筹者,如Backrooms,作为后来,创立了维基,直接依托互联网编撰众人参与的网络小说。
在互联网中居上,就等于在年轻人心里夺得了高位,所以能够不断吸纳新的成员进入圈子,再次保障了新生绿芽也有的生命力。
枝头
核类艺术,确实是一颗有生命力的新芽。然而想要傲居,自然还要有一根粗壮的枝干。这新芽也就正是傲居在这样的枝头上,才显得出它的翠绿。
抉择
如果说圈子是这门艺术成长的初期,是初级阶段。那更高级的阶段就无疑要以一种方式摆脱这种不稳定的状态。
圈子肯定是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它对内的凝聚力很有限,对外的排斥力却总在不应该强调的时候发挥出来。前者的降低所带来的后果尚不明显,后者则可能让一个圈子的成员都演变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状态。这是圈子本身的弊端,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步暴露。对待圈内圈外的不同态度势必会演变成圈子的闭锁、局限,甚至是盲目的排外——是在减少成员的加入,减慢发展的速度——对于一个艺术涉猎的扩张,对于创作力量的迭代,是致命的。
所以抉择就来了。要么,核类艺术的圈子逐步淡化,变成一门大众性的艺术;要么把圈子再继续加以强调,形成更“圈”的“圈子”——是组织,或者至少具有类似组织的特征。
大众化
核类艺术当中的一部分选择了大众化,并且取得了非常耀眼的成就。这条路线同时也和其他很多新生事物扯上关系。(所谓新生,只是相对于“非常传统”而言,很多时候二者并不诞生于一个时代)如二次元艺术(日本动漫风格艺术)和核类艺术,彼此产生影响,潜移默化之中改变了对方。
这种改变,以习以为常和被追捧的形式出现在公众视野中。PIKASONIC这位曲作者就有机地将日本动漫艺术和自己的Artcore / UK HappyCore核类艺术结合起来,使其有核类艺术的内涵,也有日本动漫艺术的皮囊。本质上,是把一个小众领域推向一个不那么小众的领域。而这确实取得了成功,二者融合恰当,创作者也获得了普遍的关注。或者还有Bilibli上的SolarCATRun(记住这位创作者,稍后会再次提及)将核类音乐Artcore和NovelAI的机器绘画技术结合起来,让一个新产物,一个新艺术,还有一个极新的技术融合起来,碰撞产生了毫无排异感的音乐作品。它们成功拓宽了受众范围。同时将影响能力也提升到新高度。
Weirdcore以及Liminal space这样的摄影领域的核类艺术,则将自身的固有优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果说制作核类音乐需要相当的乐理知识,大部分人都无法满足,只能作观赏者,那么核类摄影则给所有观众都以创作的机会。尤其是在疫情期间,“阈限空间”这一空间状态无时不刻都会出现在封控的城市中、关闭的商城中——这些都是随手可得的创作素材;而这种核类摄影的创作工具,PS和摄影设备(手机)则更是人人都会使用,或者特别易于学习。摄影核类艺术推向大众几乎是必然的。
而大众从生活中取材,用生活来创作的摄影核类艺术真的也因此爆火。随后被一些“圈外”的内容创作者泛化,成为恐怖艺术当中的一种形式。
组织化
Weirdcore和Liminal Space当中很小的一部分,大抵是特指Backrooms这类假想空间相关的一部分核类摄影,逐步增强了它的文学性,弱化了摄影艺术低门槛的特征后,开始走加强圈子特征,向组织迈进的道路。
典型案例是The Backrooms. 这一原先以摄影核类艺术为核心的分支,在强调了其文学和创造力的同时,弱化了它对生活的简单记录或初级加工,向创作网络小说的道路进军。而这种本质目的的改变,就使得它必须要对原圈子内的成员采取规则规制,以确保整部“小说”内部的统一。随后迎来是就是原圈子的分裂,成为一系列内部存在有强制性规定的“组织”(由于只是局限在网络上,且依旧罕有发生物质交换,仍然打双引号)。最广为人知的成果是Fandom Backrooms和Wikidot Backrooms. 在东亚,中国一带,这种组织性被继续强化,成员们仿佛真的在为某组织工作一样,彼此通过各种渠道交流商议整个组织的决策和去向。在未来,曾经这些“组织”们使用的管理组+被管理制度甚至还有可能被优化为更具备正规组织特征的统一议事制度。
综上,大众化者意在削弱圈的排外,而组织则想要加大圈的凝聚。这源自圈对艺术发展的局限。只有突破这个桎梏才能求得发展。
传承旧的
i> 我写本文前列了个大纲,并没有计划写这个,写到一半临时想起来
如果只是单纯作新鲜事物而发展,肯定也不够稳定。所以核类艺术实际上也从旧的当中汲取经验。
比如,Weirdcore的创作者们是从抽象的画作当中汲取的灵感,将这种古典的艺术和现代的技术结合起来,产生了抽象的图片。
而鲜明的个例是前文中提到的SolarCATRun。Artcore是新的,NovelAI是极新的,然而Artcore却是从古典乐中发扬的典型。所以核类艺术、二次元、机器绘画三个新鲜事物和一个旧的古典乐曲就融合起来,这无疑是艺术上的一大挑战,核类艺术却能够应付。这也是核类艺术发展的动力来源。
生长
核类艺术的未来,大体上还算光明。毕竟它已经积极地在脱离“圈子”这个不稳定状态。
可它的生长却仍旧有阻碍。大众化了的核类艺术正在逐渐过度泛化,而失去它传承的“核”,逐渐缺少它主旨特色,将可能变得平凡,最后慢慢同后来的那些互联网新生事物一样陷入冷却。组织化了的核类艺术正面临人员流失的危机,由于内部制度和组织体量的不匹配,面临着空前的内部危机。对于组织化了的核类艺术,更大的危机在于强调凝聚性的同时也增强了排外,甚至出现了盲目排外的前兆,无疑是自掘沟壑。
抉择之后,生长的道路继续受到阻碍。只有采取下一步的措施改善各自道路,来求得哪怕一点于这个瓶颈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