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闹钟(科幻小说)
[scode type=“iblue’]本文向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致敬。[/scode]
2131年的地球就是不一样了。其实已经没有多少人类还住在地球上了,大概30万?还在一天天地减少。而且这当中也只有不到一成的才是土生土长的地球人,其他很多都是跨越星际的移民。估计是厌倦了太空的探索,想归隐田园乐趣,于是游子归乡,回到了地球。也因此,这三十万人里头多以老年人居多,平常下下棋,打打牌,叙叙旧。其实和一百多年前的地球老年人没什么两样。无非年龄大了一些——一百五十岁也是很常有的事。
岭或秋就不太一样了,他今年十多岁,是地球上为数不多的年轻人,也正是意气风发时。说了地球上有一些是土生土长,还有一些是归隐田园,他哪个都不是。他是正儿八经的“来自太空的孩子”,在长期记忆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就被发送到了地球上的社会化抚养系统里。从没有见过自己父母的他,对于地球、地球上的这个微型人类社会,却真正当成了自己的生母了。所以当每年一月份,星际人类的接驳舰跃迁进入近地球轨道时,他看着那些庞然大物,没有一点羡慕,当别人劝他离开地球去看看宇宙时,他还百般不情愿。
话虽如此,岭或秋也并不排斥太空。同后航天时代的所有青年一样,他对太空的热爱丝毫不逊于同龄人,只是还没有胜过对母星的留恋而已。这不,他正坐在躺椅旁,听赵叔讲自己航天的光荣历史呢。
“小伙子,你要知道,这个宇宙从来不欢迎生命……咳咳……不过想当年我也是探访了二十多颗星球,全都死气沉沉的,上面最多有一两个菌落……都不如地球好……”赵叔慢悠悠地回忆着。他年纪并不很大,八十多岁,只是摆老年人架子而已。岭或秋听着是入迷了,但听惯了故事的小赵可不这么想。“秋哥,秋哥,咱还是别听故事了,咱去美洲看纪念碑吧!多好!”
“就是古人的一个博物馆而已,真搞不懂有什么好看的!”故事被打断使岭觉得很不爽,“小岭,你不是也要学历史吗,这是一个实地看看的好机会。”
夕阳洒下来了,漫过了赵叔的身子,给整个空旷寂寞的房间,镀上了一层温暖。
互联网档案馆旧址
伴随着协和式客机降落的轰鸣声,赵希联和岭或秋还没有从快速掠过的破败城市景象中回过神来,就又坐上了公交车。车上没什么人,档案馆门口却排起了长队。下了公交车就是被人流挤来挤去,看到告示牌上竟然写着,今天已经接收了三千多名访客。仔细一看队伍里的人,大多是些年纪长的。岭嘟囔着,“看什么纪念碑嘛,不都是老年人才来看”
的确,也只有他们会产生故念,来缅怀一下这个工业时代。蔚蓝的天似乎能影出人来,又被云彩搅起的涟漪打乱。有那么几刹那,所有的光线好像都显示了光路,并一齐指向了那用玻璃和激光雕刻的“工业与信息”纪念碑,一行用六十多种语言写的,轮流播放的句子:
“在地球上,你看得见比黑更蓝的天空。”
人流推挤着他们进入了博物馆,匆忙之间,小赵不知从哪抽出一本博物馆的介绍小册子。“欢迎来到互联网档案馆旧址”“我们谨以此纪念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光辉岁月。”
“尽是些生僻难懂的词汇呀。”小赵故作深沉。
第一个展柜被警戒线隔开,是一个真空玻璃罩子罩住的大铁块,至少在岭或秋的视角看来是这样的。尽管民用计算机的外观百年来并未大变,但这种CRT逐行扫描的大屁股显示器,对于用惯了一体机的人来说,还是有些稀罕了。“这可是实打实的古董哦”,人群里有人笑着说。一旁的展板上还印着这台电脑开机时的样子——一个黑不溜秋的屏幕上,闪着有些骇人的绿光。“那时的人竟然管这种东西叫做‘终端’,这到底是怎么想的”小赵惊叹,他知道眼前这个大铁盒子和那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全息工控终端是一种同根同源产物时,三观都仿佛受到了冲击。
和煦的日光灯,都不敢把光线打到这台电脑上,生怕刺坏它原本已经泛黄的机箱外壳。那机箱外壳上还贴着几乎已经完全氧化的便贴,写着“请勿关闭!”。看看展板才明白,这就是万维网的开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WEB服务器。岭或秋也有点庆幸自己来这儿了,不然一辈子都不会把现在那些晦涩难懂的网络术语和这个看起来结构简单的铁皮怪相比拟。
继续往下走,震惊的事情更多。一个展板上写着,“在二十一世纪早期,90%的网络流量都被路由向10%的网站。”,另一边写着,“在光信号时代,美洲到亚洲的通讯最少需要124毫秒的时间;如果星际通讯也是用这个速度,那人类将永远没有办法在仙女座和地球上的家人视频通话”
“互联网档案馆的设立,是为了将互联网在网络和在现实中的痕迹记录下来,并长久保存”,岭看到这行字,隔着玻璃看到了互联网档案馆的存储服务器。一百年来,它们从未休息过一下,或者至少整个集群没有完全停止过。190亿的网页正保存在里面,可能将要到永远。不知道为什么,感受着透过来的机器风扇的冷风,岭和赵都有点想要哭,尽管这190亿网页,最多也就截止到2099年,那时他们都还没出生呢——后来的20亿页面全部都被保存在月球背面上的档案馆基地里。
腿刚好有点酸痛的时候,两人走到了尽头,这时已经没有什么人了,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走完整个博物馆的。但初次体会到前工业和信息时代伟大的岭与赵无法自拔。他们走到尽头时,还有些意犹未尽。狭窄的窗户里,继续洒下一般温度的光。这里没有日光灯了,也不再见到任何展品。米黄色的墙纸看似无限延伸,在这里也到了头。地毯上的毛特别整齐,一看就知道没有多少人曾走到过这里。风从窗户闯进来,沿着走到刮进档案馆,但在错综复杂的建筑物里,只能东西碰壁,最后消散成烟。
赵却突然兴奋起来了。他指着墙纸的一个突起说,“这是不是暗门”
永恒闹铃
“你还以为这是科幻小说呢?还在博物馆里发现暗门,能的你了。”岭对赵又摆出了不屑一顾的态度,似乎在尝试挽回自己看到之前那些展品时乡巴佬进城般的丢脸。赵不以为然,对着那突起就是一推,果真一点动静都没有。
但这么一推,岭反而觉得不对劲了。那突起依旧在那里好好的,没有被压下去,说明一定不是墙纸没贴好,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就是墙纸起泡了而已”,口嫌体正直,岭一边说着,一边也向那墙面重重地推,“看,我就说……”
轰隆一声巨响,的确没有什么暗门。而不是什么暗门——,这面墙都是假的!墙分开了,这才发现墙纸的突起是两面墙接缝处风吹日晒旧了,抵挡不住岁月,只好起泡,也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了。
博物馆的AI和人类工作员都闻声赶来,看到墙被打开了,也十分吃惊,看来他们是不知道这里的设施的。
然后叮叮当当响了一通,几个脖子上挂着工作证、西装笔挺的人从墙里钻出来了,搬着一个大箱子,对两人笑眯眯地说,“谢谢你小朋友,你看这就是博物馆传说中的隐藏藏品了”
其实小赵推墙也不是胡乱推的,他朝思暮想要来档案馆,早就查了好多资料,都指出博物馆里有一件传说中的藏品,其名为“永恒闹钟”,据说在某个神秘的时间里,它就会响起,告诉世人某件不应该遗忘的重要事项。
“以前的技术这么低下吗?一个闹钟做得这么大”,岭或秋还是不太相信。“谁知道呢?”工作人员不知从哪里摸出一根撬棍,使劲撬箱子盖子,但盖子还是纹丝不动。
“会不会是什么机关”,小赵提醒。
“这还真不可能”,那位工作人员估计也是知道些内情,补充到,“这个闹钟叫永恒闹钟,一听名字就知道是要一直放到永恒的,一旦设置了机关,那机关就有误触的可能。你看那面假墙不就被你们拆穿了吗?所以最好的永恒方式就是把闹钟设计在一个几乎无法用任何手段打开的箱子里。说是箱子,到不如说是钉死的棺材。”
“我们撬一下只是想检查一下这个宝贝是不是被什么恶趣味人士掉包了,这么严丝合缝,看来并没有”
带上她的眼睛
那么没有直接手段打开,这个闹钟有什么意义呢?其实也不然,岭和赵因为发现箱子有功,被邀请参与这个闹钟的破译,也知道了前沿尖端的破译方式。首先当然是给箱子拍X光了,不出所料,箱子的X光片出来是一片漆黑,这种材料一定非常先进,可以把X光吸收掉。然后专家们就开会讨论,思考了两个多小时便豁然开朗。科学家是转换了思路:有什么办法可以在不暴露核心设备、隔绝辐射的情况下对外表示一种信息呢?无疑,是发无线电。可无线电也是双向的,如果无线电能够发出去,电磁辐射也一定能钻进来。所以换一种思路,就是只要磁场不要电场。那这应该是核磁共振了。
果不其然,在一台MRI被送到实验室后,真相大白了,这个箱子内部并没有任何电子设备——结构复杂,不可靠。相反,是一种特殊的永磁体结构,三万年不消磁,且应该能传递某种信息。这时地球上的技术已经不足够了,还要月球方面发了飞船,把箱子接到月球上,做超大磁场的MRI才能见分晓。
岭或秋寻思着去月球也不能算远离母星,犹豫了一下,便登上了接驳舰。也是头一次看到了“没有地球蓝”的星空。黑色的星空,沉稳而又令人害怕。为了避免磁场干扰,他们一行人到了月球后逛了一圈,便需要乘特别电梯下到几乎是月球中心的地下室里完成后续的实验。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