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隐隐于互联网

本文已经发表在IPFS和Crossbell区块链上。详请访问去中心化夏荷博客。

古人说“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说的太有道理了。真正的隐士不应该是一天到晚四处逃避世俗,而是应该豁达地走进世俗,凭借自己的放松应对尘世嘈杂。不愧是朴素唯物主义的道家思想,就是这样有道理。许多人在世多年,最大的期望就是找到一处僻静之所,孤独生活到老,却因为现实的阻碍无法实现田园山水的梦想。殊不知隐居的生活恰应该从脚下就开始,从最紧张的时刻开始提出隐居——有时甚至可以是从整个世界最喧嚣的地方——互联网隐居。

有人可能要问了,互联网这样一个人人访问,人人发言的地方,恰似那菜场,你一嘴我一嘴,莫要说隐居了,怕是连正常睡觉都做不到。但这样说自身也缺乏道理。如果互联网太过吵闹,无法隐居,那山林的乐趣这些人恐怕也是享受不到的。山林并不是专为人类准备的,暗处处处都有危机四伏,指不定哪日跳出来一只大虫,就毙命其口下了。光是这种提心吊胆就已经比互联网的喧嚣更不利于隐居。再来隐居山林还要体力劳动,隐居互联网只需要动动脑子。所以“隐居”之所谓为“隐居”,就代表肯定要相较于绝对市井的生活还是要有牺牲的,不然隐居个什么劲呢?在山林隐居,要牺牲体力甚至生命;在互联网和市井隐居,要牺牲脑力甚至精神,其实是相当的。

也有人可能以为,隐居于互联网者,即沉湎于互联网而把现实置之不顾。这种想法也很不切实际。首先互联网便不是一个生而为人沉湎的地方。WEB1时代的互联网堪称计算机最纯真的网络,它的工具性质十分明确,极少数的娱乐应用,也简单到让人实在提不起性质。虽然我一能够接触到互联网,就已经是到了WEB2晚期,但从古早互联网的遗产中还是能看得出,互联网的初衷真的只是一个简单的科研信息交换网络。只是参与项目的科研工作者轻视了计算机网络可能带来的社会变革,等到互联网的规模已经扩大到包罗万象同时副作用日益彰显之后才后知后觉而已。而即使是现在这个WEB2末期,依然有很多的计算机科研工作者在维护互联网的工具性质,避免它沦为牟取暴利和使人无脑上瘾的工具。大的组织诸如W3C自不必言,小的组织也能够自觉担起这一社会责任。他们共同的奋斗已经让当今的互联网变得能够承担“隐居”这一宏愿了。隐居于互联网并不是在社交平台和公众平台上遗失自己。相反,是要找到互联网海洋中自己的孤岛——这才是隐居中“隐”的深刻内涵。而要“居”则就是找到将海洋中一个个星点般的孤岛顺次联结起来的办法。在这样链接的过程中,孤岛们彼此沟通也不再孤独,隐居才会因此显得更加可贵。

隐居,归根竭底也还是一种逃避。而逃避则是一直解决不了问题的。人终究是活在现实里的,所以向从互联网离开是常见的选择。各种退圈甚至退网就是典型案例。但互联网是从每个角落渗透到生活中去的,与其面对来势汹汹的互联网东躲西藏,还不如抱着大隐隐于互联网的信念直冲进去,毕竟都是逃避,为何不让它更有意义一些?当互联网孤岛之间建立了牢不可破的链路,实际上,人心的孤岛之间也因此延伸出了关爱和温暖的链接。为什么想隐居,不正是因为孤独吗?然而通过开源软件,通过去中心化,通过自托管服务和自有域名,真正去直面这份孤独之后,就能够获得真正的隐居带来的豁达和快乐。

我们自此,隐居在互联网,隐居在一台服务器上,隐居在一个域名里。这是一个孤岛,等待着,等待有人来链接。

©️ 2017-2023 Helim Lee, running on HeliNetTM 4Charges(PPNN) "LocalHost" Server.
“荷岭网居”中文名称不是受完全保护的商标。“荷岭”是一处地名,任何人皆可正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