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正确看待一部文艺作品?——夏荷播客《文艺综合评论》

收听方式

在本站(夏荷播客)上激动地收听:[由于更新事故,有关文件已经丢失]

台本

@Copyright Helium Lee no rights reserved.

[Music]

亲爱的听众同志们大家好。您现在聆听的是由夏荷提供的《文艺综合评论》国庆特别档节目。这也是由夏荷主持的第一档播客节目。您可以在Helium’s Blog / Anchor.FM / Spotify上聆听本章以及后续的播客音频节目。本节目尚有许多不妥当的地方,如有改进的建议,请访问夏荷博客官方网站并于评论中提出。同时,本节目是全线使用开源软件制作的。支持自由软件开源,打破艺术科学垄断。在此夏荷呼吁全体文艺工作者加入到使用开源操作系统和开源工具的队伍当中去。

《文艺综合评论》将介绍从个人的角度,讲述评价一部文艺作品的通用标准,以及这些标准如何在之后的创作中起到规范和指导作用。同时该节目还主要围绕正确认识一部非纪实艺术作品展开。文艺作品的定义是十分广泛的,从二次元到古典文学,统统囊括在内。

[Music]

当我们要开始分析一部文艺作品,给它做评价下定义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确保自己每一步的思考都合乎公理逻辑。这样一来,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常常用到的“决策树”,英文decision tree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借助决策树式的先这样再那样的结构,我们将能对于艺术有条不紊的理解。

“决策树”的基本构成是一个个判断所组成的“节点”,这些节点要做的就是判断真伪,再根据真伪进入下一个节点继续判断。最终一个个节点导向决策树的底端的一个“评价模板”,再根据那个“评价模板”,我们终于可以做出公正的评价。
让我们从这棵树的树顶开始罢!第一个要判断的节点,我们称之为元节点,是“这部作品是一部纪实作品吗?”对于纪实作品的定义,一般指的是报道文学或其他形式的历史记录、日记等等。一般来讲,一部作品的作者会标明这部作品是否是纪实的。有时即使不标出,我们也能凭借社会知觉认知出来。譬如含有魔法之类的桥段大多数时候都能一眼看出来不是纪实作品。极少数的情况下,一部作品并非是纪实作品,却用了纪实的笔锋和桥段,还不再前言中明确的标出来。那么认识出这种作品就真的只能依靠个人的见识和媒介素养了。当然群众的眼睛也是雪亮的,搞虚假的纪实作品就等于搞历史虚无主义,而那是从未成功过也不可能成功的。

倘若一部作品已经被确定成了一部纪实作品,第二个要判断的节点是,“这部作品有如实地纪录真相吗?”真实,是对于纪实作品的最基本要求。要检查一部纪实作品的真实性往往简单,只需要联系其他的有关作品或者官方报道并对比研究即可。倘若两者彼此驴唇不对马嘴,那么定有一者是假的——在更广泛的时候,往往是两者都是假的。倘若两者相互吻合,除非有确凿证据证明这两个作品的直接存在有什么瓜葛,就可以确定为两个都是真的了。需要额外注意的是,不纪录真相的形式也有很多种。一种较为公开的是歪曲事实,搬弄是非,另一种隐藏的就是部分报道,你不问我就不说。后一者往往更加令人厌恶,后果也总是更加恶劣;但无论是这两种之间的哪一个都要建立在“作者正主观地歪曲着事实”这个假想上,还有一种情况是客观条件不允许纪实作品的作者去获知真相,这是紧接着就要提及的。

倘若一部纪实作品被确定成了真实性欠缺的,那么就要判断,“这部作品的欠缺是因为本身的问题,还是因为纪实的时候没有听闻到完全的真相?”换言之,就是去思考一部作品之所以不真实的原因;切换到二元判断,就是这样一个形式——这是不无道理的,毕竟一部纪实作品却缺乏真实性,无非就是有主管为之或者客观条件的不允许。但是主观为之的作品存在一个“程度”的问题。如果它造假的太厉害,就不能称之为纪实作品了。十句假话里要掺进去一句真话才能让人相信,歪曲事实也不可能完全歪曲。如果完全歪曲 ,可能直接隐瞒这件事情的发生还要更直接些!如果一部纪实作品的作者八辈子都见不到自己作品里写的那些人那些事,全都凭借着道听途说,就有很大概率导致不真实。如果一部纪实作品的作者明明生活在了自己所纪实的环境里,还依旧犯着类似的错误,那就是完全的主观上的死性不改。至此就能判断出个所以然,可以用这样一个“评价模板”:“这部[纪实]作品的内容[不真实],作者可能是出于[主观上要歪曲事实/客观上没有获知事实的条件]而制作了不真实的作品。”

倘若一部纪实性作品被确定成了真实的,那么就可以进入一个有趣的阶段:“这部作品是否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呢?”一般而言的纪实性作品对于真实的要求是第一位的,第二位才跟得上所谓艺术。跟流水账式样的文章固然是真实的,但用尽了陈述的句子最终只交代了主谓宾定状补也是很寒酸的。所以纪实的艺术无非就是在真实的基础上加上些无伤于根本原则的修辞辞藻而已;而且各自还有各自的文风和喜爱。因此反映的“评价模板”就是:“这部[纪实]作品的内容[真实],而且艺术价值[欠佳/较高]”
对于纪实作品还有额外的一点,即这部作品是为什么观点服务的?这个问题不是可以用二元的方式回答的,这便是它为什么不在决策树中。但是它很重要。一个人是不可能写出没有感情,纯粹理性的话来的。所以写的东西一定为某种观点和立场服务——这并不可怕,前提是观点和立场都有利于最广大的人民。所以纪实作品的观点立场还是比较重要的。
还记得元节点是什么吗?如果一部作品被确定成了非纪实作品,那便十分复杂了。这时接下来会独立探讨的问题,在此可以简述一下。非纪实作品绝不能只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它一定要建立在社会生活的基础上,否则它很难取得各方面的成功。同时想着在社会生活中直接加入粗暴的拔高和非纪实元素来“高于生活”也是不可取的。否则容易再次掉进历史虚无主义的圈套和无耻的空想之中。但凡作品有了拥抱现实的迹象,就可以评判这部作品所传递的价值观。价值观在非纪实作品中的作用比在纪实作品中那个“观点立场”的作用还要重要上一大截。可以说价值观,或者三观是非纪实作品的脊梁骨,没有了它一部作品就只是瘫痪的肥肉。然而可悲的是如今大多作品都成了盈利工具,作品中价值观越来越庸俗,甚至开始匮乏,这或许是文人哀叹的缘由。价值观和观点立场不一样之处在于价值观可以拆分成一个接着一个的二元问题,价值观本来就是人类面对选择做出反应的体系统称,当然可以再逆向地拆分回去。我们所最关心的价值观问题应该是“这个价值观是亲社会的吗?是有利于大多数的吗?”

在非纪实性作品确定了价值观如何之后,还要评判艺术价值,才能辅助做出更好的评价。

(本章完,未完待续)

©️ 2017-2023 Helim Lee, running on HeliNetTM 4Charges(PPNN) "LocalHost" Server.
“荷岭网居”中文名称不是受完全保护的商标。“荷岭”是一处地名,任何人皆可正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