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崩塌(个人笔记)
写故事,这是好的!然而当故事完成,或者写到高潮尽而结尾始处,我纵使使出再多的武艺,却无法组织我故事的崩塌——就好像在向某个不稳定的领域前进。篇幅稍短一些时,一切安好。一旦篇幅长了,就迎来一步一步的崩塌,故事变得越来越生硬,甚至开始自相矛盾,驴头不对马嘴。
我仔细思考了一下,鉴于这是一种常见且有趣的现象,应该把它记录在这个博客里。
盖楼房假说
其实写一部故事,无论篇幅长短,内容类型,都好似盖楼房,这是我体会到的第一道理。所谓的写作要打草,列提纲,本质上是给这楼房作个蓝图,好让具体施工的时候有个照应。然而如果是低矮而临时的楼房,则不必要列提纲,画蓝图,建设的时候看着些便好。
先不论蓝图画不画与否,一个楼房无论如何都是需要地基的。除了地上的,谁都可以看得到的地方,在看不见的地方一定也要有个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一个作品所处的虚构世界的世界观。任何一部作品都会有它的世界观的。
有的时候可能会觉得,一部不到1000字的短文,甚至虚构的成分都没有多少的纪实文学,这些连“故事”可能都算不上,为什么需要打下名为“世界观”的地下基础呢?然而事实是,最真实的文学,但凡不是为了报告之用途而撰写的,都要有艺术加工的成分,而这就代表着它必然也要虚构。一旦来了虚构,就牵扯上了世界观的构建。再低矮的楼房也要有地基,同样,再破烂的,带一丁点虚构性的文章也要有它的世界观。如果作为作者,脑子里构想的不比读者看到的多,甚至比读者悟出的还要少,就是完全地败北了。这是我悟出的第二道理。
当然了,短文既然是短文,可供构思的世界观也不会很多。有的时候,地基甚至故意做得不是很充分,为了是留给读者自己填充的空间,激发思考,留下悬念。500字的、1000字的文本留下悬念,自然是没有关系,甚至是胜于写得事无巨细的。然而如果超过了5000字,假使世界观不是很完整,那么整个故事就呈现出不稳定的状态——如果这个时候再没有提前打提纲,情况会更糟糕——会发现所写出来的东西好像只有自己能看懂,别人思考文本背后隐藏世界所花费的精力则远远超过了他们阅读文章所获得的感慨——这个时候,故事的大厦就因为地基的不牢靠而崩塌了。
地基毕竟是地基,对于任何建筑,自然是越深,越全面,质量越高越好的。但是在实际盖楼的时候,需要对自己盖楼的高度有个估量,再对应地打好基础,才能兼顾经济效益与房屋安全——同样,写故事的时候,纵使不打草,也要知道自己要写多少,然后再根据这个先构建好自己这个虚构的世界的面貌,才是平衡精力与效果的最佳选择。如果故事很长,这个虚构的世界将非常全面。比如要写一个外星人攻打地球的俗套但经典的例子故事,要想脱颖而出,最起码要构思好外星人的社会和地球人社会的成员构成如何,双方都有哪些武器,哪些思想——甚至各自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彼此的互相影响。
打地基是盖楼房的步骤了,打草稿——画蓝图则是在设计的时候要完成的。后者和前者的最大不同,我悟出来的第三道理是,打草稿并不是必须要做的事。500-1000字的短文,我自以为是不必准备上甚么草稿的,大概明白自己要写甚么就好——单层楼房就不需要甚么蓝图一般。但怕的是摩天大楼也不准备草稿,这会是要命的。虚构的世界观再完备,如果故事的发展连作者自己都“看着办”,那整个楼房要么“老办法”,每一层都盖得一模一样,毫无波澜,要么“没法办”,写着写着就发现由于自己都忘记了之前的剧情链条,写得开始自相矛盾了。
故事以连载的形式发表出来时,草稿和大纲们就是救命稻草,万金油。因为连载这种对作者“较为愉悦”的交稿方式很有欺骗性——好像我可以自由决定每一篇故事下一篇的走向,而整个故事会“自然而然”就连成了一个整体。殊不知,连载是连续剧,不是《猫和老鼠》,集与集是密切相关的,整个故事的走向和大概的情节在第一篇连载文章发表之前,就应该完全确定下来,除非发生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否则不应该因为任何原因再修改。没有大纲,哪怕不是写在纸上而是脑子里的大纲,写完一期就去睡觉了,等一觉醒来准备下一篇的时候发现写出来的东西就已经开始矛盾了,因为楼层都盖得错位了,楼房自然倾斜,然后坍塌。有大纲后,作者不像是在一边写作一边发表,更像是把一篇写好了的长文截成一段段短一些的文章,然后故意拖延时间,一篇篇再发出来——这就是连续性强的连载应该有的感觉。
悲剧故事是讲究转折,讲究给读者一个出其不意。这是所谓的“刀子”,前期塑造阳光感情,后来转向黑暗。然而这种出其不意绝对只是针对读者。作者自己可绝对不能有任何出其不意,而是要保证无论是现实中还是故事中,每一步发展都在一个完备的计划之下,而这个计划的一个可能的名字叫做“大纲”“草稿”。所以有笑话,说悲剧都是在得意的时候写出来的,有道理。得意时候精神好,脑子清醒,清楚这个名为“大纲”的故事线计划是怎么定的,自然悲得彻底。所谓的悲喜剧并不是决定要不要大纲的理由。决定要不要大纲的,还是故事的长度——这是我悟出的第四个道理。
大纲和世界观好像一个道理,实则不一致。世界观是个静态的对象,共享的文件,在整个故事里处处是它的作用域,因为整座楼房都是用名为世界观的地基撑起来的。一般的世界观是这个虚构世界最平凡,如果大纲里的剧情不发生,它永远不会改变的面貌。而大纲则是对这个世界观的挑战,给平凡的虚构草原挤进一丝反抗的火星,然后燃起名曰故事的燎原大火。用三要素的原理,世界观是“在哪里”,而大纲是“怎么了”。
盖房子难道不选址吗?
可是很多时候会忽略,房子要盖起来,它外部的自然条件也是至关重要的。在火山口上盖房子,火山一喷发,别说房子,命恐怕也要搭进去。所以要选择地质条件优越,而环境安全的地带盖房子。
而这个过程,在写故事,就是要确保故事是符合现实事理的。这是我悟到的第五个道理——最纪实的文艺也有艺术的虚构,同样,最虚构的艺术也是现实的照应。不信吗?那请列举一个和现实脱节的成功作品。几乎每一个作品,尤其是成功的作品,都和现实密切相关。要么就是直截了当地为了某种现实目的而创作,要么就是为了反应现实,再不济也有对于现实事物事理的借鉴。
世界观是虚构的,但地基所占据的土地要适合盖房子才能动工。所以就要选择贴近现实的地方开工,因为那里是土地优渥之处。
总结
- 故事的建构和房屋的建筑是一般的。都要设计、选址、打基础才动工
- 一部作品,读者能看到的一定要比作者能想到的少
- 打草稿和列提纲对于短作品,不是必须的,强行干还会限制创造力
- 对于连载长文,一定要有大纲,一定要在所有文章完结前比所有人先知道结局
- 最纪实的文艺也有艺术的虚构,最虚构的艺术也是现实的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