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是一门个性飞扬的艺术

网络是一门个性飞扬的艺术,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且我可以粗暴地以为,这能够很好的体现网络上的矛盾与合作的艺术性。

[scode type=“yellow”]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批评讨论[/scode]

个性飞扬,就说明网络的成员是不同的。我以为,网络的成员可以简单的分为三类,一类是“父辈”(这些双引号表示“辈分”其实是相对于互联网诞生时间而言),一类是“兄辈”,一类是“同龄人”。无论在公众平台还是独立平台上,这三类人的总得个性就大不相同,在后者上体现的更为彻底,且这三类人各自内部又可无限细分。

第一类的“父辈”,听起来就是年龄大,实则是网龄大,至于网龄为什么大,则可能是因为年龄大,也可能是因为接触得早、家庭条件、工作内容等等。这类“父辈”要么就是互联网的“专业用户”,要么甚至就是第一批建设互联网的先锋。可想而知,他们的生活条件基本属于上上等,经济较为独立,个性也因此会比较沉稳。

“父辈”们的共同点,也就是沉稳,大多数都像艺术中的古典派那样。如果他们先是接触的那些中心化的大型社交平台,则他们可能就会偏安于此,甚至他们可能不会在网络上进行公开社交。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现充”状态,在现实中已经能够找到足够多的精神满足,不需要在网络上寻欢作乐,也没有什么动力去自己建站之类。但如果他们是互联网的早期构造者,则可能爆发出惊人的毅力,去坚持运行一个独立自主的网络设施很长时间。“很长时间”究竟有多长呢?往往是从建立开始就不中断,十年或者二十年地办。links.net的创立者、阮一峰这样的人士是典型代表。这些网络服务都有浓厚的父辈色彩,几乎是世纪初甚至上世纪的技术为主导,设计风格也明显是复古的(准确说并非是刻意复古,而是本就如此)。

“父辈们”叫做“父”,其实看互联网就像看一个活泼乱蹦,并不断成长的孩子一样,大体上抱着欣慰,如果它误入歧途,则会感到悲哀甚至愤怒。也可以见得“父辈们”的责任意识是极强的,个人思想色彩往往也极浓厚,其网络上要么很少说话,如果说话,就一定严格遵照自己的信条或者思想行事。这种说法下,他们好像显得有一丝“刻板”,但这种刻板其实也可以看作对自己的忠实。总体看来,“父辈们”从言行上看似乎与时代脱节,但如果谈论起专业技术,他们却依然还是当年的那批先锋地位。互联网历史短短二十余年,这点岁月还远远不够抹杀当年青年的创造力。热血未凉,尚有无限生机和希望在。

第二类的“兄辈”,听起来就和蔼可亲多了。从年龄上看大多是90后,00后,但近年来一批05后也勉强挤进来。我现在也在努力成为一名“兄辈”人士,但目前看来还需要再来一些年头。所以对他们我更有所耳闻,可以勉强谈谈。这一类人听起来是年龄小,实则年龄不一定同现实中的兄辈一样年龄那么小,而是网龄小,或者说,他们接触互联网的时候,互联网已经和“父辈们”所亲手创造那一个产品大不一样了。其实虽然父辈们中有很多缔造者,但现代互联网受到“兄辈”的影响更大。那些互联网巨头的CEO,凡比较年轻的都可以算是兄辈。比他们年龄还小的也有,大学生,或者刚毕业、刚找到工作没多久者大有人在。

“兄辈”们往往喜新厌旧,这不是十分贬意,且厌旧尚不确定,但喜新确实是有。那些闪着崭新光芒的信息时代新科技产品和概念,譬如AI、区块链、WEB3等等,无不缺少兄辈们的身影。这是很自然的,年轻的大脑创造力肯定丰富,也更加享受改变的过程。这其实已经俨然成为当下互联网发展的主心骨。他们当中有很多是憎恶公众社交平台,不喜欢那里的聒噪,而是选择自建自主的网络设施的。(但也有相当部分是在这基础上发展,也在公众社交平台活跃的)这种情况下他们的WEB服务,往往一看就迸发着难以掩盖的热情,用着现代技术和时尚的设计,是活力和叛逆的躁动,也就是推动世界前进的那一种所谓“朝气”。DIYGODSukka就是这一类人的典型。

其实仔细看看,这些“兄辈”的网络域名就大有玄机。.com,.net这类域名一般和“父辈”是划等号的,它们看起来就是高冷的、不可近人的。而 .io,.me 这种域名就标新立异,显得很是技术流,至于 .moe这类域名则更是不加掩饰,充满的青春向上的活力,以及对新艺术的高度亲近态度。“父辈”的网络域名就显得严肃很多,且价格也都是平庸的价位(相较于.io是便宜的,相较于.top之类是昂贵的,但历史却真的是最悠久的)。网络世界是父辈的,也是兄辈的,不过归根结底还是兄辈以及互联网的“同龄人”的。

所以这个“同龄人”才是目前互联网中占绝对多数的用户群体。他们的年龄很难统计,并不一定是年龄极小,十几岁的人也有可能挤到兄辈行列;但一定网龄不长,或者对网络的进阶用法不甚熟悉,停留在“能够使用”甚至逊于“勉强使用”的水平。退休在家的老年人,中小学生,对技术不甚了解,对互联网本质不甚好奇的大学生皆处于此列,当然也就是笔者所在的位置。

说这是互联网鄙视链的底端,那是很错误的。但说我们这些人享受到了很好的服务,也完全是胡说。事实上三类“辈分”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属于井水不犯河水的状态,只要不触碰到底线,都是融洽的。而“同龄人”往往也是在缓慢地从“兄辈”乃至“父辈”的工作中受益的人。所以总体来讲,对于互联网,更像是一个忠实的朋友,有怒当然更多还是喜。“同龄人”能够分给互联网的精力很有限,所以他们大部分情况下都蜗居在公众平台上,其中小部分做着大数据让自己的内容爆火的美梦,另一部分则只是简单的享受发声的权利,当然也有极小一部分是真的从公众平台的旧系统中获益的。不过由于互联网基建推进,加之互联网技术普及,他们中的越来越多开始学习技术,并也运行自己独立的网络设施。WEB服务。

本站的域名是 helim.net,其实是很反常理的。毕竟我应该是“同龄人”阶段,却打肿脸充胖子来注册了个“父辈”的名字。不过反过来说,倒也是在激励我向先锋们看齐,作用也还不错。“同龄人”中我真正的那些同龄人们所运行的网站,大部分是使用二级域名,免费域名,或者极其便宜的域名后缀。.ml .tk. gc .cf .eu.org .top .cn都是这类人群常用的域名后缀。事实上,同龄人所运行的WEB服务出现,恰恰证明了现今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大幅度改善,使得没有任何资金能力的人也有可能运行自己的网站了。Cloudflare Pages Github Pages都是这些人士首选的建站平台。通过静态文件向世界发声,也被证实可以很时尚,很现代。像大蛋糕这样的网站就是由中学生运行在静态网站托管服务上。本站曾经有过静态网站化的打算,不过后来中止了。这是因为我的父亲真的就是互联网的“父辈”,所以对我的网站采取积极的支持,使我很幸运的少走了不少弯路,也不用为寻找托管商发愁。现在本站运行在P2N2服务器上,使用Cloudflare Tunnel对外提供服务。

有时,看完了别人,还是看看自己,觉得很讽刺。因为本站的配置都是按照“父辈”级别走的:复古的域名,相对经典的样式设计,结果却只是我这样一个幼稚者的胡言乱语。只是希望我模仿着先锋们的样子,未来也能进步一楼。

另:不得不说,Cloudflare作为一家公司,真的是做到了很多非盈利组织都做不到的慈善工作。它几乎为中小学生的建站之路扫除了绝大部分的障碍,即使我知道这也是口碑和利益考量。也要感谢.eu.org这样无私向互联网奉献的人们。父辈从来不阻止兄辈和同龄人成为他们“同辈分”的人,这可能也是互联网的动人之所在。

©️ 2017-2023 Helim Lee, running on HeliNetTM 4Charges(PPNN) "LocalHost" Server.
“荷岭网居”中文名称不是受完全保护的商标。“荷岭”是一处地名,任何人皆可正当使用。